机械-过度包装-二十年后的再思考

210年前我在日本《金泽纪事》上发表过1篇文章,对日本某些食品的过度包装提出了我的疑义。当时我在日本金泽大学研究生院留学,偶尔会收到日本友人送的小礼品。有1次过节收到1份点心,包装很是华丽,我非常高兴。点心盒用1个像中国的包袱皮1样,如方型头巾般的包裹布包着,要食用须先解开它;然后再解开系在包装盒上的粉红色丝带;包装盒外面还粘着1朵美丽的纸花;接着要打开封盒的标贴;包装盒是用薄木板做的,上面贴着产品名称的印刷卡片;盒子里面有1张精美的产品说明书和出品厂家的介绍;每一个点心放在纸板做的分格托盘上;每个点心还有单独的包装纸和防油锡纸托;另外还有干燥剂。打开最后1层包装纸后,里面包的只是1块小小的豆沙馅点心。收到包装如此精美的点心盒,固然10分高兴。特别是当时我国的物资还很贫乏,商品种类10分少,包装也10分简单,点心的包装还只限于1张纸或1个塑料袋或1个简单的纸盒而已。在异国日本看到如此豪华的包装固然会很好奇、兴奋。从让收受人10分高兴的角度来说,这么复杂的包装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特别在富裕的国家,送礼本身重视的已不是物品本身,而是1种礼品,讲的是礼仪,是1种精神上的交往。但是,从人类资源有限,从环境保护意识角度来看,对这类大大超过商品本身的保护功能需要的过度包装是应当反对的。因此,我就在当地报纸约稿时写了我反对商品过度包装的看法。当时,由于我刚到日本不久,对包括批评意见的文章是否是合适发表还拿不准,特地询问了指导老师冈部佐规1教授,他说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发表任何看法。210年来,我没有再思考过度包装的问题。但是,当百分之百地可以称为过度包装的中秋礼盒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又再次思考起过度包装这个问题。摆在我眼前的月饼包装的奢华程度远远超过了210年前我在日本看到的点心包装。日本的包装,虽然过度,但是用料小巧精致,而我们的月饼包装,有些用料很多,很笨,很贵,真是浪费资源。举1个我收到的月饼包装为例子:精美的专用纸袋彩色烫金、复杂压凸;印制精美的过大的包装盒犹如1个小木箱;盒内用黄色绸缎托着艺术品般的几个酷似首饰盒的小月饼盒,很有皇家食品气派。我粗估1下,让我们制作这套包装怎样也要收80元钱。几块月饼,主料不过都是面、糖、油,本钱也就几元钱,这盒月饼的包装本钱竟是被包装物的10倍,210倍或几10倍,这明显属于过度包装了,包装费用不但超过了保护被包装物的需要,也超出了装潢、礼仪的需要对强拆提到的复议是怎么回事。金银首饰店的礼品包装与此相比也大显逊色。用艺术品1样的包装来包装保质期很短,需要尽早消耗掉的食品,而昂贵的包装又不能作为艺术品来保存,这不能不说是包装功能的严重扭曲,这类现象不能不令我们寻思。月饼过度包装现象能存在而且越演越烈,固然是由于有着其存在的基础,即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商业行动。这方面,非本文主题范围之内,我作为1家企业的主管,只能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处理这类问题时尽量理性些。我们是印刷企业,客户很多,相干单位很多,而且在北京开业刚刚两年违法强拆后怎么赔偿,中秋节要不要送月饼,我征求了经理们的意见,多数经理认为还是需要送的,因此我决定在名牌食品厂选购质量好的月饼但配最简单的包装盒赠送客人。我的理由有4点。1. 中秋是我国传统佳节,慰问客户、加强和客户的感情联系是个好时机。为商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以客为尊也体现在我们在想着客户,可以用月饼来传递这类友谊信息。2. 我们公司开业前就制定了《廉政守则》,规定和客户的来往赠收礼品均要以不影响交易的公平为原则,不给对方造故意理上的负担。3. 不购买豪华月饼礼品盒,表示我们不想助长这类浪费自然资源的非理性的过度包装趋势。4. 节俭开支,降落本钱。经营企业必须精打细算,该花的1定要花;可多花可少花的要少花;可花可不花的要不花。这样做,有的同事也曾提出过担心,觉得简装月饼拿不出手,怕客户认为我们吝啬。我对我的同事说:只要我们自己认为这样做对,就不怕他人说,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对同1问题都会有不同看法,我们只能坚持我们自己认为对的做法。的确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中秋过后营业经理对我说:“1位客户说,张总送给我的月饼才几10块钱1盒,太那个点了。”我听了以后其实不以为然,弦外之音我很清楚:作为印刷公司的总经理应当出手大方些,作为大客户收几10块钱1盒的月饼感到没面子。问题的核心是1个“面子”问题。要面子、爱面子、给面子早已是我国社会人际交往中1个痼疾。人们常常左右攀比,当得到的与他人相比要少或觉得不够规格,就会感到不体面,不光彩,这是1种很有害的传统习惯。为了支持社会中的这类“面子”,国人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需要有巨大的资源耗于无用,这类“面子”给中国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我认为1个能延续发展的稳定的社会需要国民心态平和、慎重,平常生活简约、质朴,各种交往真诚、实在,商业经营规范、有序。我们虽然都是平常的印刷经理人,普通的国民,但也应从我做起,这就是我210年后再思考过度包装问题引发的感想。信息来源:印刷技术